武汉规划成果获联合国推广
当今世界,城镇化率已经跨越了50%的门槛。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我们该如何应对城市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9月8日,由联合国人居署、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共同组织的《城市与区域规划国际准则》专家组会议在汉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规划专家以武汉“规土融合”体系、中山大道和昙华林规划为案例,探讨《准则》的本土化应用。其研讨成果将在下月召开的第三届联合国住房和可持续城市发展大会上,向全世界进行推广。
联合国人居署高级人居官员布鲁诺·德肯介绍,人口集聚提升了城市和区域的规模经济效应,同时也造成了噪音、拥堵、污染等问题。为了应对这些“城市病”,全球各地都在尝试实施不同的规划方法。《城市和区域规划国际准则》旨在填补关键空白,为各国、各区域、各地提供一个共通、有用的参考框架,可以因地制宜地采用。
《准则》的本土化研究为何选在武汉?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联合组织规划专家萨拉·霍夫里齐说,中国多数城市的土地管理和城市规划分属两个独立的部门,这种分属使得好的规划难以落地。但武汉采取“规土融合”的工作方式,便于将规划落到实处,这被认为是国内领先、并在世界范围内具有示范效应的尝试,值得专家们进一步探索。
专家们将重点考察武汉中山大道和昙华林规划。其中,中山大道将之前的交通系统置换成一个步行友好的区域,进行了景观更新、建筑立面更新、公共空间再生以及道路重新连接等方面的规划,这体现出《准则》中“重视城市公共空间”的原则;昙华林的城市肌理保存着其原始复杂的道路网,这个区域的改造是自下而上的,在与当地居民进行协商后,以适当的形式进行改造。这体现了《准则》中提出的“规划需建立广泛磋商机制”的原则。
《城市与区域规划国际准则》起草委员会成员南京大学教授王红扬也提醒道,作为中心城市,武汉要避免陷入边际效应递减的陷阱,不要做争夺资源的中心,而要与周边区域共享共赢发展。
9月9日,各国专家将继续在汉实地考察中山大道和昙华林,并对《准则》进行修改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