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的必然。2021年,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将城市更新上升为国家战略。《武汉市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开展“城市更新年”行动。在城市快速发展背景下,城市更新如何避免“千城一面”,寻求发展新路径、新突破?武汉市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中心在超前谋划研究当下各类实施性障碍的基础上,多部门携手,围绕深化立法调研、开展方案编制、建立信息平台多向发力,积极探寻“留改拆建控”背景下,城市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多路并进推进深度调研
襄助城市更新立法先行
“十四五”以来,武汉市告别大拆大建,进入“留改拆建控”并举的高质量发展新时期。以“留改”为主的城市更新是在“城市上建城市”,地上建筑产权错综复杂,牵扯部门众多,仅是与原有业主之间的拆迁补偿拉锯战,就将导致难以预估时间成本、制度成本、财务成本。由于原有诸多政策法规文件已不适用,急需出台纲领性、可统筹各部门工作的“行动指南”,树立城市更新的“领航帆”,以推动各项工作高效、有序开展。
2023年3月,城市更新立法调研被列入2023年市人民政府立法工作计划。作为科学立法的关键一环,立法调研承担着揪出阻碍工作推进的“拦路虎”,厘清解决路径,为立法工作提供明晰、准确思路的重任。调研工作中,中心项目组围绕“立法必要性”“立法关键问题”和“立法内容框架”三个核心方面开展工作。采用线上线下结合、座谈、走访、现场踏勘、书面询问、文献研究等多种方式,对城市更新工作涉及相关主体开展全方位调研。
走访更新实施主体
明晰当前我市各类更新典型项目在实施中遇到的政策瓶颈。
座谈市区职能部门
包括建设、房管、城更等更新工作涉及的主要政府部门,梳理我市城市更新在职责分工、管理审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实地调研其他城市
学习借鉴北京、上海、深圳、重庆、成都等先进城市的更新立法经验。
访谈多方社会力量
包括居民、专家、规划师等,了解不同群体参与更新的渠道、作用。
“政策性资金平衡难度大”“审批机制不完善”“社会资本参与不积极”……诸如此类的困难,项目组在调研中收到了许多,每一个都需要与多方沟通,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项目负责人表示,城市更新工作庞杂而具体,需要多部门、多主体通力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探索工作推进中的盲区。因此,希望通过立法,从源头上转变全民思想观念,实现同向奔赴。
开展实施方案编制
助力更新项目高质量落地
城市更新行动开展以来,在武汉市划定的30余个重点城市更新单元中,中心负责编制了3个单元的实施方案。其中洪山区鲁磨路信创产城片更新单元将强化信创产业发展强引擎,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示范窗口,建设现代化产业社区示范基地;武昌古城得胜桥古轴片重点刻画得胜桥、凤凰山、蛇山等历史文化地标,打造武昌古城文化创意产业“特别经济区”;武昌区杨园设计产业片基于场地历史文脉和时代意义,打造世界级城市公共空间和都市文创高地。据悉,武昌杨园片也是第七届武汉设计双年展的举办场地,这三个单元的相关规划成果将在此次展览中集中展出。
建立城市更新信息平台
实现全生命周期智慧监管
为做好城市更新各环节智慧管理,中心积极开展城市更新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研究,建立了全市统一的城市更新信息系统,实现了数据汇交融合、改造过程全生命周期监管和智能评估分析与预警等多项功能。通过信息融合技术,集成了改造项目所关联的各类规划、周边设施等信息,横向精准服务各类改造规划编制,纵向实现历年更新改造数据全口径统一管理,真正做到信息的全口径融合管理。围绕改造用地使用的全生命环节,实现一键查询项目当前实施进度,并能追溯项目历史阶段信息,有效达成项目“改造前规划、改造中监管、改造后评估”的全生命周期智慧管理。目前已在城市更新改造项目的绩效考核及监督中推广应用,助推全市城市更新向全生命周期智慧管理模式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