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研创新 > 博士后工作站 > 博后站重大活动
【可持续城市发展系列沙龙第一期】如何打造家门口的幸福生活,专家学者支招社区生活圈建设
字号:

社区是城市生活的基础单元

以适宜的步行范围为空间尺度

满足市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方便地解决衣食住行问题

轻松办理医疗社保、养老服务

更能找到休闲文化、体育配套设施

640 (4).jpg

为创新社区治理模式

推动多方联动共治

12月,地空中心博士后张起

发起了“可持续城市发展”系列沙龙的第一期

社区生活圈治理

邀请高校、街道办事处

城市运营咨询企业等

不同领域的专家

共同交流探讨

城市社区生活圈治理

的新局面和新思路

640 (5).jpg

640 (6).jpg

中心副主任亢德芝在致辞中表示,这是“可持续城市发展系列沙龙”的第一期,希望借助这个沙龙,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激活大家的创新思维。

她介绍,目前,在社区生活圈规划建设上,武汉还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不断研究与探索。“希望大家能畅所欲言,在这里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助力武汉打造高水平的社区生活圈。” 

01

社区生活圈治理主题分享

640 (7).jpg

戴德梁行武汉公司高级助理董事易勇在分享中指出,当前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存在设施老化,供需不匹配,居民参与度不高等问题,这些都制约了社区公共服务的质量水平。

为此,他提出了5个“转变”——即让社区配套设施规划前置,提高规划的有效性;引入社会资本,激活运营的效率;让居民转变为社区治理的决策者和参与者。

同时,还应该充分利用小区的内部闲置资源,挖掘社区的潜在价值。此外,更要从物业管理走向城市治理,探索社区治理的新模式。

640 (8).jpg

“城市微更新的背景,社区规划有了新动力、新平台和新契机。”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罗吉,以水陆社区编制规划为例,提出要构建一种社区行动规划工作框架,这种工作模式以达成社区主体共识为基础。

其中,“共识的达成”是推进规划最重要的挑战,也是规划实施可持续的关键基础。为了达到这种“共识”,需要经历“搭建共治平台—确定规划总体内容—基于优先权确定项目时序—共识设计方案—实施运营维护”五个阶段。 

640 (9).jpg

在《居民满意度视角下的生态社区建设》分享中,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曾晨介绍,生态社区不仅指社区的生态景观环境,还包括了居民的生态行为。

她认为,社区尺度上的生态治理,需要更具有针对性的生态型规划。比如,在社区层面的景观格局优化、噪音控制等,这都能有效提升社区的宜居性。

同时,她的研究指出,打造生态社区要加强对公共财产的管理和维护,更需要社区居委会、居民和物业公司的紧密合作。因此,优化不同利益主体在社区治理中的关系和作用,增强社区生态治理的效能,都显得非常重要。

640 (10).jpg

武汉大学中部发展研究院特聘讲师李子明,对印度大城市治理中普遍存在的“非正规性”的积极作用与建设性功能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武汉的启示。

她指出,城市治理的出路,也许并不在于是否“正规化”,而是能否形成政府和社会合力,切实改善社区环境,实现利益共享和责任分担,最终达到满足居民的多元需求,提高生活品质,让大众持续享受城市发展的好处。

“疫后的经济复苏和未来‘以人为本’的城市更新过程,都需要调动各方积极性。”

640 (11).jpg

02

推进可持续社区发展主题讨论

640 (12).jpg

在主题讨论环节,武昌区粮道街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刘金峰分享了社区管理方面的经验。粮道街社区位于武昌古城的核心区,这里老旧房屋、街巷多,老年人等弱势群体占比高。在处理公共服务设施资源不足和可利用空间少这等问题时,他通过加强社区资源管理,深入基层沟通、协调社区不同人群的需求,制定合理的社区治理方案予以应对。

位于粮道街街道的昙华林是中心副主任亢德芝负责的一个亮点项目,接着刘主任的讨论,她分享了昙华林核心区规划建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规划师们在实现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和打造社区生活圈方面做出很多努力。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是广泛鼓励公众参与,为此举办了大学生规划竞赛,组织了多次专家、学者座谈,更邀请社区居民参与到规划过程中,了解他们的诉求,共同规划社区蓝图。最终,昙华林核心区规划不仅让历史风貌、文化韵味得到了很好的传承,更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当地居民需求,打造了活力满满的社区。

曾晨教授就生态城镇的概念,对宜居社区和可持续发展社区进行了讨论。她分享和对比了从小生活和学习的社区,结合自己父母辈的看法,提出生态社区建设有周期性和阶段性的问题,不同时代的人会面对不同问题,而这些阶段性的问题能够随着后续的国家政策等方面的变化得到解决。另外,生态社区应该是一个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在推动社区治理的过程中,从前期规划,到中间实施,到后续运营管理,这是一个完整的反馈机制,若更多地从人民利益来考虑,生态社区的建设会更容易推进。

罗吉教授以及他的团队在社区规划方面深耕多年,对于目前武汉市目前社区规划的痛点,他进行了讨论。目前社区治理做的好的城市中,可以与武汉进行对标的是成都。由于成都的文化生活习惯,其社区自主能力很强,治理水平很高。武汉同样可以找到类似的抓手——国企社区。通过大量的调研发现国企社区就像一个“熟人社会”,行动能力很强,能够很好地自主管理。另一方面,武汉的社区居民大多都有很好的自我认同感,对于社区有着一种自豪感,对社区调研非常热心提供帮助。这些都是很好的抓手,将现有优势进行发挥,能够更好地对症下药,推动社区治理建设。

易勇董事从运营的角度,对资本参与公共产品供给参与了讨论。资本进入公共管理的领域会首先考虑盈利性,但公共空间的盈利性是存疑的。目前由于没有探索出一个很好且清晰的盈利模式,因此资本对公共产品供给的效果不佳。以养老为例,更多参与的是重资产且长周期的保险企业,而不是民企和私企。另一方面需要探索的是融资渠道,调动资本进入的积极性。结合活动中各位专家的讨论,他认同在规划的编制中,应该关注社区居民需求,让管理不脱离人的生活。

武汉大学中部发展研究院教授王磊的讨论,聚焦于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出现的“绅士化”的现象。王磊教授提出,“绅士化”本身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和现象,它伴随着城市发展一直在发生。而大家对城市“绅士化”的意见,更多地来自于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城市配套的服务和设施没有跟上。“就好比车子一样,前轮已经转弯了,后轮还直着开,你说会不会产生问题?”他提出,城市应该尽量减少大规模的土地出让,并且实现滚动、分段式的开发,使得城市发展过程中带来的“不协调”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目前,武汉正在积极打造社区生活圈

“圈”出武汉人的高品质生活

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上

武汉还在很多领域上不断发力

地空中心也在积极探索

希望纳百家之言,论规划之道

共同为武汉可持续建设作出贡献

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期的

“可持续城市发展系列沙龙” 

下一篇